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创”在泉城②|文化当引擎,济南非遗出“深闺”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鲁姝 实习生 孙婷婷 齐梦荛
2023-11-15 12: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山东 >
字号

皮影。 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如果将时光比作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

视野投向大河之畔这 10244 平方公里土地,4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26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济南独一无二的灵性。历史长河中的远古先民为泉城后代埋下一个个大型“盲盒”。在这座自古就被母亲河滋养润泽的古城之上,诞生了大舜文化、龙山文化,勾勒出了中华文明最早期的宏观样貌,也诞生了地域特性明显的文化遗产。

作为“文化济南”的重要载体,泉城的非遗文脉绵长,且在保护与传承中自成体系,在过去几年实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泉城的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正从“一家兴”向“百家旺”迈进。

济南,一座“非遗之城”的身影日渐明晰。

文化“两创”,让百年非遗“活起来”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来自于传承创新。

近年来,济南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围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两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创新理念、提升层次、丰富活动,进一步擦亮济南知名非遗城市名片。2021年8月,济南专门出台了《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为济南今后三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助力“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截至2023年6月底,济南共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8个省级非遗项目、450个市级非遗项目。除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平阴县)、五音戏(历城区)、鼓子秧歌(济阳县)、抬阁(章丘区)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留下了龙山黑陶、上杠高跷、闵子骞传说、扁鹊传说等不胜枚举的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可谓文脉尽涌、百花竞放。

要“传”得下来,就不能仅停留于静态保护阶段,只有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为其注入持久生命力。

目前,济南以济南面塑、龙山黑陶、福牌阿胶、油旋、宏济堂传统中医药等为代表的传统美术、手工技艺、饮食医药类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深深融入大众生活,并进入市场流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自身传承发展能力的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此外,济南还启动非遗名城建设行动,推进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教育体系建设,开展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让非遗“热”起来。

让非遗融入日常,让传统接轨现代,在济南这片文化热土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正以有形之力涵养非遗无形之美。

创造性转化,让非遗在指尖传承

手造,由人来创造,一半巧手一半匠心,正是济南扎实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大举措。

在济南手造的“基因库”中,传统工艺来源于生产生活,烙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各区县的传统工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茂盛景。  

历下区的蛋雕技艺以蛋壳质地薄、脆、没有韧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雕刻技艺,匠人用近30年的时间练就了将世间万物刻绘在蛋壳上的绝技;槐荫区的济南结艺以中国结为核心,在传统结艺之外创新开发出蜻蜓、青蛙、桃子等新型结艺;天桥区的唐锦彩将柔软绚丽的丝绸与刚硬坚固的金属结合,刚柔并济的工艺手法让古老的丝绸活了起来……承载着地方历史与文脉的济南手造集传统技艺与创新元素于一体,尽显泉城的底蕴与风采。

与此同时,从传承人的探索与实践中不难发现,以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紧密融入现代生活,是“济南手造”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比如成为“网红”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坐落于济南市泉城路的核心商圈,自2022年9月开业以来,凭借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手造精品、手造体验、手造会展、手造剧场、手造活动吸粉无数;火了的还有天下第一泉文创中心,新款文创雪糕“锦鲤鱼敦敦”寄托了好运当头、鱼跃龙门等丰富寓意,一经亮相便迅速受到大众追捧,更有人称之为“祈福雪糕”;央视热播剧《三泉溪暖》也火了,黑陶技艺传人“疯子张”的现实人物原型,便是山东省级龙山黑陶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出自他手的蛋壳陶陶璧最薄可至0.1毫米。

文化因传承而深厚,工艺因传承而盛放。在培育“济南手造”品牌的同时,传统工艺造就着新的发展活力,织就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的泉韵“百工图”。

纵时光荏苒,然未来可期。济南的新灵魂,就藏在手造里。

注入“青春力量”,青年“守艺人”正在崛起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

青年,作为当前的生力军、将来的主力军,是推进文化“两创”的重要参与者。同理,非遗传承光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要发挥年轻人创新创意、消费主力的优势,非遗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接过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90后”“00后”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在全新的设计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年轻非遗传承人用崭新富有创意的方式,让非遗保护传承“出彩”又“出圈”。不断“逆生长”的非遗,正在从“遗产”变“财产”,成为济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成为助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实力载体。

与此同时,济南通过蓬勃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非遗进社区等,不仅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还为吸纳新鲜力量加入传承人队伍,拓宽非遗传承的广度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 历下区文化局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历下文化大讲堂-非遗公益传习班”,组织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开设了济南京剧、济南吕剧、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鲁绣等课程,近千人参加了培训。自2008年起,历下区文化局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非遗真正扎根民间。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如今,青年已经逐渐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汇聚成守护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力量。青年和“两创”的结合,一定会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更有故事,也更有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的直观展现,“非遗”之花的每一次盛放,都让我们为之感到惊艳。期待济南非遗在文脉绵延中芳香馥郁、历久弥新,源源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滋养。

济南非遗,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